大家好,我是今天刚参加完北京米其林发布会的萌妈,感觉又有了不少带娃逛吃的去处——虽然三星的新荣记真是令人意想不到!
说到吃,老一辈总会跟我们将「药食同源」,觉得通过吃能化解很多病症。
比如,不同地方的老人,似乎都有关于「胎*」的应对之道,有的地方要求吃艾草煮鸡蛋,有的地方要求吃*连……其实,这都是思维定势造成的:我吃过,我生下了健康的宝宝,你要也吃,也能生下健康的宝宝。什么是胎*?
胎*学说的起源胎*致病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诸病源候论》:
小儿在胎,其母气有热,熏蒸于胎,至生小儿,体皆*,谓之胎*也。
清代陈复正所著的《幼幼集成》中写到:
凡胎*之发,如虫疥流丹,湿疮痈疖结核,重舌木舌,鹅口口疮。与夫胎热、胎寒、胎搐、胎*之类是也。
也就是说,古时将婴幼儿出现的病症都归为胎*,包括皮肤溃烂、长疮、湿疹,舌头僵直、发音不清,患上鹅口疮等,都归为从娘胎里带来的「*」。
「胎*」是打娘胎里就有的吗
要说娘胎里来的,大概就是「胎*」,也就是「新生儿*疸」。除病理性*疸外,生理性*疸多是由于胎儿胆红素代谢异常,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,而出现以皮肤、黏膜及巩膜*染等。
现在我们知道,所谓「胎*」、「奶藓」的婴儿湿疹[3],并不一定是娘胎里带来的,可能跟宝宝出生后皮肤干燥、乳母摄入过敏原再喂食宝宝造成皮肤过敏、直接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等,均有关系。
鹅口疮又名雪口病,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口腔常见疾病,通常会在婴幼儿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。
在近代备受争议后,中医又发展出「胎*外感说」,认识到小儿患病的外源性——也就是说,一些病症并非娘胎里就有的,而是出生以后被外界的病菌所传染而致的!
民间方子能去除「胎*」吗?
如果我们将婴幼儿所患的一切病症都归咎于「胎*」,显然是非常空泛的;用各地流行的某一种偏方,例如「艾草煮鸡蛋」来去除胎*,显然也是很可笑的。
「艾草煮鸡蛋」能治疗艾滋病,预防母婴传播吗?
「艾草煮鸡蛋」能降低胎儿胆红素分泌,预防*疸吗?
「艾草煮鸡蛋」能避开过敏原,预防新生儿湿疹吗?
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,绝大多数新生儿的病症都可以被准确地诊断并予以救治,而不是一句空泛的「胎*」或者某个「老方子」就能化解的。
如果说我们能做什么去对抗所谓的「胎*」,那就是认真对待每一次产检,遇到问题时咨询并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,相较于「艾草煮鸡蛋」,可要靠谱多啦!
你家这里有什么关于「去胎*」的说法吗?评论区聊聊呗!
参考文献
1.刘翠玲.胎*学说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(1):58-62.
2.谭淑文,王霞,蔡小勤.胎*清洗剂药浴防治新生儿*疸临床观察[J].中国中医急症,,20(7):-.
3.王宇丹.婴儿湿疹临床护理体会[C]//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..
END
编辑:萌妈排版:萌妈
图片来源:免费图库unsplash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