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鹅口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国榛子的起源及栽培历史 [复制链接]

1#

中国是榛子的重起源地之一。据潘广考证,年,在华北东部中侏罗系海防沟组岩层中发现的被子植物先驱,其中有榛属植物化石。这是一个完整的榛子坚果压缩体的印痕,鉴定为辽西榛(CorylusLiaoriensissp,nov)。另据孙湘君等人研究,在云南禄丰玛古猿出土地发现距今多万年前,有柑属植物生长。地质年代为中新世上部至上新世底部,距今有1.5亿年的历史,据推断,其起源时期可能还要早,约在晚古生代。

我国对榛子树果实的采集和利用历史悠久。在陕西半坡村遗址发现榛壳,据考察,栽培榛树和利用榛果已有五六千年年历史。从《诗经》中“孤有尘,隐有榛”和*“树之榛栗的诗句中,可知距今年前后,中国*河和江淮流域地区,榨树已经很多。公元6世纪的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述,榛子味甘……生辽东山谷,树高丈许,子如小栗,*行食之当粮.据《*花镇记》中记载,*花镇有礼鼠,色泽如貂而毛浅。冬时聚榛实为粮,于穴中作歧穴贮之。多至三斗,其榛实皆美好,价售于人所收者,山民多气取之。所以,人们有时也将榛子称为“鼠果。

明代《本草纲目》中,详细记载了榛树的形态特征和药用价值,其中记有“辽代、上*甚多。明代的俞宗本在《种树书》中记载:采收榛子时要振动结果枝条,则来年枝叶生长益茂。王象晋的《群芳谱》中记载有榛树的嫁接技术,选榛子“实方而扁者,他日结子丰满,树高四五尺,取榛子树枝解之”。清代在辽宁开原县有“御榛园。据开源县志记载:榛,桦木科,自生山地……种子可食,含油脂最多,味极香,且为本地有名特产,以梅家赛产最为著名,前清作贡品”。

这一切都说明,榛子在历史上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。自古以来,采集榛子食用是人们重要的农事活动,世代相传,一直延续至今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*府重视野生榛树的保护,提倡合理利用与经营管理。20世纪60年代,国家号召发展木本粮油生产,东北三省的农林科研单位及高等农林院校,陆续开展了野生榛林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。辽宁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,在资源集中的地区建立了垦复榛园,对野生榛树进行了经营管理,提高了榛子的产量和质量。

由于野生棒子(主要是平榛)果实小,果壳厚,出仁率低,加之虫果、瘪仁等因素,使野生榛子产量和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。因此,出现了进口榛子的局面。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野生榛子中选种后,移入园地给予人工栽培,但由于种性所决定,平榛果实小,产量低,栽培经济上不合算。20世纪70年代,许万英等人从意大利、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引进欧洲榛在大连试栽,由于欧洲杯不耐寒,且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,因而在我国的栽培局限性很大。为了培育适合我国栽培的大果榛子品种,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梁维坚等人,于20世纪80年代初,开展了平榛与欧洲榛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。经过20年的努力,于年培育出平欧杂交大果榛子。这种新品种表现出大果、丰产、品质优良,而且抗寒、适应性强的特点,把大果榛子的栽培界限,由北纬36°向北推移6°,从此,结束了中国榛子生产只利用野生资源的历史,走向了园艺化栽培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