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鹅口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医儿科学概论五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 http://m.39.net/pf/a_4929171.html
真题演练

A型题

.口服给药法中,婴儿每剂内服中药煎剂总药量是()

A.0-30ml

B.50-00ml

C.20-80ml

D.-ml

E.-ml

2.治疗小儿痄腮,捣烂外敷腮部的中药是()

A.马齿苋

B.延胡索

C.白芥子

D.吴茱萸

E.芫荽子

正确答案:BA

儿科治法概要

考点一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

.用药原则

()治疗及时准确

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发病容易,变化迅速,易寒易热,易虚易实,因此要辨证准确,掌握有利时机,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争取主动,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。

(2)方药精简灵巧

小儿脏气清灵,随拨随应,对于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。因此,在治疗时处方方药应力求精简,以“药味少、剂量轻、疗效高”为儿科处方原则。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,对于大苦、大寒、大辛、大热、峻下、*烈之品,均当慎用。

(3)重视先证而治

由于小儿发病容易,传变迅速,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,故应见微知著,先证而治,挫病势于萌芽之时,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。

(4)注意顾护脾胃

脾胃为后天之本,小儿的生长发育,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,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,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。因此,不论病中和病后,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,其中以调理脾胃为主。

(5)掌握方药剂量

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,尤其是益气健脾、养阴补血、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,更是如此。但对一些辛热、苦寒、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,如麻*、附子、细辛、乌头、大*、巴豆、芒硝等,在应用时则需控制剂量。小儿剂量常随年龄大小、个体差异、病情轻重、医者经验而不同。为方便掌握,中药汤剂可采用下列比例方药:新生儿用成人量的/6,乳婴儿用成人量的/3,幼儿用成人量的/2,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/3或接近成人量。

2.给药方法

()口服给药法

根据年龄不同,每剂内服中药煎剂总药量为:新生儿,0~30mL;婴儿,50~00mL;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,20~mL;学龄期儿童,~mL。服用汤剂,一般日剂,分2-3次温服,但应根据病情、病位、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药方法。

(2)鼻饲给药法

重危昏迷患儿反应差,无吞咽动作,可鼻饲给药。

(3)蒸气及气雾吸入法

是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,使水蒸气或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,常用于肺炎喘嗽、咳嗽、哮喘、感冒、鼻渊等肺系疾病。一般不可用汤剂作雾化吸入,常用中药注射液,如炎琥宁注射液、清开灵注射液等。

(4)直肠给药法

肛管插入前先用凡士林滑润头部,徐徐插入肛门,依年龄大小,插入5-5cm。治疗便秘,可将药液装入底部连接肛管的量杯内直接灌入。治疗其他疾病,常采用直肠点滴灌注法。此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用药难的问题,而且对于外感发热、肠胃疾病、水*内闭等有较好的疗效。

(5)注射给药法

将供肌内注射、静脉滴注的中药制剂,按要求给予肌内注射、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。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,使用便捷,给药准确,作用迅速,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种给药方法。

考点二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(助理不考)

.疏风解表法

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。可出现发热、恶风、汗出或无汗等。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,使郁于肌表的邪*从汗而解。

2.止咳平喘法

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,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。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、化痰平喘的方药,如小青龙汤、射干麻*汤等;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、宣肺平喘的药物等。

3.清热解*法

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,如温热病、湿热病、斑疹、痢疾、血证等。

4.消食导滞法

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,乳食内滞之证,如积滞、伤食吐泻、疳证等。

5.利水消肿法

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,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。可治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泄泻、痰饮等。

6.驱虫安蛔法

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,如蛔虫、蛲虫等。

7.镇惊熄风法

主要适用于小儿窍闭神昏抽搐等证。如惊风、癫痫、小儿暑温。

8.补脾健脾法

适用于脾虚证,是通过补益脾气、滋养脾血、补益脾阴、温补脾阳,治疗脾胃气、血、阴、阳不足病证的治法。

9.调脾助运法

适用于脾运失健证,是通过运脾化湿、运脾开胃、理气助运、温运脾阳,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,治疗湿蕴于脾、乳食积滞、中焦气滞等各种原因所致脾运胃纳功能失健病证的治法。

0.培元补肾法

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,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,如解颅、五迟、五软、遗尿、哮喘等。

.凉血止血法

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,如鼻衄、齿衄、尿血、便血、紫癜等。小儿血证常由血热妄行、血不循经引起,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居多;但是,气不摄血、脾不统血、阴虚火旺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临床也不少见,可用补气、健脾、养阴清虚热等法治疗。

2.活血化瘀法

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。如肺炎喘嗽、哮喘口唇青紫,肌肤有瘀斑瘀点,以及腹痛如针刺、痛有定处、按之有痞块等。

3.回阳救逆法

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。临床可见面色苍白、神疲肢厥、冷汗淋漓、气息奄奄、脉微欲绝等,此时必须用峻补阳气、救逆固脱的方药加以救治。

考点三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

.熏洗法

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。如夏日高热无汗,可用香薷煎汤熏洗,发汗退热;麻疹发疹初期,为助透疹,用生麻*、浮萍、芫荽子、西河柳煎汤后,加*酒擦洗头部和四肢,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,使空气湿润,体表亦能接触药气。

2.涂敷法

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,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,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。如用鲜马齿苋、大青叶、青黛、紫金锭等,任选一种,调敷于腮部,治疗流行性腮腺炎;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,治疗发颐等。

3.罨包法

罨包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,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。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、以消食积;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,治疗盗汗等。

4.热熨法

是将药炒热后,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。如炒热食盐熨腹部,治疗腹痛;用生葱、食盐炒热,熨脐周围及少腹,治疗尿闭等。

5.敷贴法

是将药物制成软膏、药饼,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,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。如用丁香、肉桂等药粉,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,治疗寒证泄泻。再如在夏季三伏天,用延胡索、白芥子、甘遂、细辛研末,以生姜汁调成药饼,中心放少许丁香末,敷于肺俞、膏肓、百劳穴上,治疗寒性哮喘等。

6.擦拭法

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。如冰硼散擦拭口腔,或用淡盐水,或金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,治疗鹅口疮、口疮等。

7.药袋疗法

选用山柰、苍术、白芷、砂仁、丁香、肉桂、甘松、草豆蔻、沉香、檀香等芳香药物,根据病情,选药配合成方,研成粉末,制成香袋、肚兜、香枕等。经常佩戴使用,具有辟秽解*,增进食欲,改善环境,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
8.推拿疗法

具有促进气血循行、经络通畅、神气安定、脏腑调和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脾系疾病,如泄泻、呕吐、腹痛、疳证、厌食、积滞、口疮等;肺系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、肺炎喘嗽、哮喘等;杂病,如遗尿、痿证、痹证、惊风、肌性斜颈、五迟、五软等。推拿疗法亦有一些禁忌证,如急性出血性疾病、急性外伤、脊背皮肤感染等。

Firsttext

更多信息请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