瘤样脱髓鞘病变(TDLs),既往也称瘤样炎性脱髓鞘病(TIDD),或脱髓鞘假瘤(DPT),是中枢神经系统(CNS)一种相对特殊类型的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,绝大多数为脑内病变,脊髓TDLs鲜有报道。影像所见病变体积较大,多伴周边水肿,且具有占位效应,或/和MRI增强影像改变,易与脑肿瘤相混淆,因此得名。
本文主要介绍TDL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。目前,对TDLs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与影像特点。
影像特点
按TDLs的影像学形态特点、病灶形态可将TDLs分为以下3型:(1)弥漫浸润样病灶(图1A、1B):T2WI像显示病灶边界不清,可呈不均匀强化,弥漫浸润样生长;(2)环样病灶: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,可呈闭合环形及开环形强化(图1C);(3)大嚢样病灶(图1D):T1WI、T2WI像病灶均呈高信号,边界非常清楚,可呈环形强化。此型较为少见。
?头颅CT检查
CT平扫检查显示,绝大多数为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影(图2A),个别可为等密度(图3B),CT强化多不显著。
?头颅MRI检查:
(1)头颅MRI平扫:MRI检查显示的TDLs病灶一般较CT显示的范围大,水肿也更明显,T1WI、T2WI像多为高信号,70%~%的患者T2WI像为高信号,边界较清楚,部分伴T2低信号边缘(图4A)。TDLs多有占位效应(图1A、2B、2C、3A),但多不及脑肿瘤明显,病灶周围多可见水肿带。
急性或亚急性期,以细胞源性水肿为主,弥散加权成像(DWI)多为高信号(图4B),经激素规范治疗后,病灶多在数周内逐渐缩小或消散。
(2)MRI增强扫描:因血-脑屏障的破坏,TDLs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钆喷酸葡胺(Gd-DTPA)增强检查结果表现为结节样、闭合环样、开环样、火焰状等不同形式的强化。其中“开环样”强化(也有称“C”形强化,图5A)最具特征,即周边不连续的半环或开环形强化。
另外,部分TDLsMRI增强扫描可见垂直于脑室的扩张的静脉影,呈“梳齿样”结构(图1B、2D),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多见,该特点对于TDLs的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,脑肿瘤一般无此特点。
国内一项60例TDLs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,TDLs的MRI增强扫描的病灶形态可随TDLs临床病程按一定规律演变:(1)急性期(起病3周),以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为主(图5C);(2)亚急性期(起病4~6周,图5D),则逐步演变为“开环样”、“闭合环样”或“花环样”,同时也可合并斑片状强化;(3)慢性期(起病7周),除仍可表现为开环或闭合环形,原有增强信号逐渐变淡呈斑片状或消失。
(3)磁共振波谱(MRS):MRS可反映病变组织的代谢情况,对TDLs与脑胶质瘤与PCNSL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。TDLs的MRS主要表现为:胆碱(Cho)峰升高、N-乙酰天门冬氨酸(NAA)峰降低,部分还伴有一定程度乳酸(Lac)峰升高(图6A),尽管脑肿瘤也有类似表现,但后者Cho峰升高、NAA降低程度更为显著,一般Cho/NAA多≥2。
(4)灌注加权成像(PWI):可用来评价病灶内的血流灌注情况,主要有需静脉团注外源性对比剂(如G+DTPA)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(DSC)方法和完全无创的动脉自旋标记(ASL)方法。胶质瘤新生血管多,往往呈高灌注,而TDLs一般不出现高灌注表现(图7)。
以上内容摘自: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[J].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..24(5):-.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