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*、孕期饮食、孕吐
及婴幼儿养生原则
彭鑫博士
摘选自《中医古法婴幼养生》
一、胎*
怎样避免宝宝胎*
妊娠期的各种不良刺激,都会通过母体殃及胎儿。
《幼幼集成》一书中对妊母与胎儿的关系做过描述:“胎婴在应,与母同呼吸,共安危,而母之饥饿劳逸,喜怒忧惊,食饮寒温,起居慎肆,莫为相为休戚。”尤其得病时就变得更为明显,《格致余论》一书中说:“儿之在胎,与母同体,得热则惧热,得寒则俱寒,病则俱病,安则俱安。”
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先天因素有:
胎惊,胎弱,胎寒,胎热,胎*,胎*等。
胎惊:是指孕期中因母突受惊骇而损伤胎元。其中与癫痫病的发生关系较为明显。
胎弱:是因母体身体虚弱,气血虚弱以致胎禀不足,发育迟缓,或生后出现“五迟”、“五软”之证。
胎寒:是妊母感受寒邪,殃及胎儿的结果。
《诸病源候论》一书中专有《胎寒候》叙述甚详:“小儿在胎时,其母将养,取冷过度,冷气入胎,伤及肠胃。故儿生之后,冷气犹在肠胃之间。其状,儿肠胃冷,不能消乳哺,或腹胀,或时谷利,令人颜色素皅(pa白色),时啼者,是胎寒故也。”
胎热:小儿在母胎时因妊母过食辛辣油腻以致虚火内生,灼伤胎气,则有小儿生后目闭面赤,眼胞浮肿,身热及口气热,烦啼不已,溺赤便结之症。
胎*:是妊母感受寒湿,湿热的结果。《幼科铁镜》一书即有:“胎*,由妊母感受湿热,传于胞胎,故儿新生面目、通身皆*如金色,状热,便秘,溺赤”的记述。
胎*:古代医家所述范围较广,如《幼科发挥》中说:“有胎*所生者,如虫疥流丹,浸淫湿疮,痈疖结核,重舌木舌,鹅口口疮,与夫胎热、胎寒、胎惊之类。儿之初生,有病多属胎*。”
而今天看来,细菌、病*、药物中*、金属中*以及农药等有*物质的中*,均应归属于胎*的范畴。因此,在这里就胎*多说一些。
两位妈妈自述亲身经历:
我怀孕的时候,特别想吃辣的,我本来也很爱吃辣的。很多人就说不能吃,吃了以后,宝宝会眼睛泛红,眼屎一类的分泌物会较多,或者是宝宝的皮肤会泛红之类的。我当时不是很相信,也管不住自己的嘴,火锅、辣椒照吃不误。结果,宝宝生下来后经常上火,特别表现在大便上。一岁以后她拉的大便呈疙瘩,甚至经常会便秘。现在想来真后悔当初自己怀孕时这么贪吃辣椒。
我有一次带宝宝去打预防针的时候,就见过一个小孩,很严重的奶癣,大家知道咱们做饭锅底的那个锅巴是什么样吗,他的脸上就是什么样,满头满脸都是。真是觉得惨不忍睹,如果不仔细看,都会看不清那个小孩的五官是什么样子,而且开始化脓。据说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吃了很多偏热性的东西,就这样影响到了宝宝。
中医的*大部分指的是偏性的意思,比如说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边,把药物就叫做*,*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偏得比较厉害的食物,还有植物都叫做*。人体之所以有病就是因为人体不平衡,人体不平衡就得假借天地自然的那种,能够纠偏的植物,然后调整人体的平衡,这种东西,古人叫做*,这是一种解释。另一种解释就是对于身体有害的物质,或者不良的东西都叫做*素。
胎*,正确的理解就是胎中秉受之*,就是胎儿在母体里边秉受母亲的偏离的这种体质所导致的中医来讲,就是属于那种*的范畴了,这种东西对未来的身体会造成一系列的损伤。
比如说有的小孩一生下来,就是有湿疹,皮疹,有人叫奶癣,这个东西有很多是因为胎*导致的。因为胎*大部分是热*,寒凉的东西对孩子的身体一开始表现得不明显,因为寒都是收引,往里收,热的东西是往外散了,火往上,它是往外散的。那种热的东西多了,再配上偏激的因素,这热*,孩子的身体大多数就是表现出来的疾病,热相居多,寒的问题除了感冒和腹泻还有咳嗽以外,表现就不多了。
怎样辨别宝宝是否有胎*
胎*产生的原因有三种,都与妈妈有关系。
一、妈妈饮食不当。
妈妈在怀孕的时候经常吃辛辣、肥甘食品。肥甘是什么意思?就是特别油腻的,如大鱼大肉,脂肪、蛋白含量高、高热量的这些食物,甘就是特别甘美的,特别美味的东西。但是一般美味的东西味道都很重,调料放得很足,我们叫肥甘厚味,比如说它会特别辣,特别咸,或者特别酸,这些味道都很重,如麻辣烫、酸辣汤、酸辣粉等等辛辣的食品。味道重的东西吃到身体里边,它就产生这种内热的东西会多。这是来自饮食的,还包括烧烤,这是火气比较重,这是第一个。
二、妈妈忧思和郁怒。
这有两个概念。一个是忧思,就是忧郁,心情不舒畅,这样的话是伤脾胃的,脾胃一伤的话,脾胃之中的湿热之气就会产生;第二个是郁怒,就是郁闷容易发怒,容易生气。很多女性怀孕之后,特别是过了孕中期之后,这个情绪就大变了,容易不高兴。
三、父母房事。
房事也会导致孩子有胎*。房事会耗伤肾精,肾阴就不足,本身这种火气是一种相火,这种火气会让五脏不安定,对胎儿也不好。
怎么辨别宝宝是否有胎*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面红,目赤。
就是孩子的眼睛会红,脸也比较红,哭的声音会特别高亢,特别响,特别爱哭。一出生以后,但是他那种红跟普通胎儿红是不一样的,普通胎儿红过一个星期左右就慢慢退下去了,快的话,可能两三天就退掉了,这种小孩就很容易红,特别是眼白这些地方就有红线,这都是胎*的表现。
2.大便秘结。
大便比较干燥,有的孩大便拉出来就像羊屎球一样,一个一个的,还很硬。排便很痛苦,不好往下排,有一个家长还跟我说,他说小孩拉出来粪球恨不得砸到地上还可以弹起来,真的很硬。
3.胎赤
就是生下来皮肤发红,这叫胎赤。
4.胎热
就是一生下来就胎热,发烧等症状。
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眼屎、分泌物比较多,眼睛里面分泌物,包括眼睛充血等等。还有就是口疮,就是嘴里面长疮,烂了,一层白膜那样的,这都是与胎*有关系的。再有一个就是口臭。有的小孩就是在一个月之内,你闻他的嘴里边味都很大,有那种臭秽之气,或者那种腐臭之气,这都是属于肠胃里边有积热导致的。还有一些孩子皮肤上有疖子、疮、疹,尤其是皮疹,如今得湿疹的孩子特别多,过敏性的,这个都与胎*有关。
古代的一本医书《幼科发挥》里说“小儿朱疮,结胎*也”。小孩身上所有的疮疡,都与胎*有很直接的关系。
胎*不光对新生儿有影响,孩子长大了之后,可能也会有一些影响。因为胎*包括两部分,刚才讲的是,就是怀孕的时候,母亲遗传给孩子身体内的。还有一个就是刚生下来,助产士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小孩嘴里面那个脏东西清理掉,这是现在的做法,古代做法都是用手给它抠掉,用纱布什么的,现在做法是用吸痰器给他吸干净,那叫羊水,包括有一些胎粪等等粪便,这都在嘴里边含着,得给它清干净,这些东西要是咽下去的话,有很多古代的名医认为,长大后容易得肠胃系统的疾病,甚至个别的名医还认为癌症也都与胎*有关系,是遗传的关系。
怎样去除胎*
去胎*,打口药怎么吃?
打口药从宋代、明代,一直到清代都在用,就是它都被当时的清代*府编入教材里边去了,清*府写的一本通行于天下的医书叫做《医宗金鉴》。《医宗金鉴》在小儿科里就讲了,小孩刚出生下来的时候,需要给他吃的打口药就是四种,现在经常用的其中有三种,就是针对不同的小孩的体质,给他吃了之后,有助于排出胎粪,有助于清热,帮助他把热*给清掉。
打口药的方法现在主要是三种,就是总结前人,古代的方法,然后再结合着民国时代的一些名医、儿科名医的一些推荐,其中,在民国时代有打口药这种方法,现在在民间都有流行的。
1.甘草豉汁。
主要是豆豉,配上甘草。豆豉不是我们吃的一罐一罐,调味品,不是那个,是药房里买的那种,淡豆豉,但也是经过加工过的,那是非常好的。另外一个是甘草,生甘草,这两个是各1.5克,然后一起煮水,毫升的水烧开之后10分钟就可以了,然后用纱布蘸着水一点一点滴到小孩嘴里边去,然后他就会咽下去。
2.*连大*汁。
胎*很重的小孩一生下来胎儿皮肤比较红赤,哭喊的声音也挺高的,这种就得给他吃*连大*汁,大*,是生大*,*连是一味药,生大*是一味药,然后再加上生甘草,各1.5克,不要太多了,特别小量的,大*有清热的作用。煮药方法很特别,就是滚开的水毫升烧开之后,趁着沸腾,把三味药泡进去就可以了,大概泡半小时。然后等泡药的水凉下来之后,用纱布给他蘸着滴到小儿嘴里面去。不要滴太多。
3.生姜红糖汁。
这适合虚寒的小孩。生姜就是切上三片,红糖放上5克到10克就行,水大约毫升,一起煮水,煮开的之后10分钟。到最后煮出来是70毫升,不要太多了,那样的话,它就太淡了。然后给孩子滴入口中。这适合哪一类的孩子?主要是看母亲,因为母亲的体质直接决定孩子的体质。有一些母亲身上怕冷,本身以前怀孕之前可能就有宫寒,或者是痛经这一类的表现,然后身上怕冷,不爱吃饭,脸色苍白,手脚冰凉,这一类的孕妇就是寒性的,寒性体质,这一类孕妇生下来的孩子,大多都有一些虚寒的体征,这些孩子身上的颜色,皮肤的颜色就不是那么红润。孩子皮肤发白,或者是没有光泽。身体比较弱,瘦小,啼哭的声音也不高,这一类的孩子就是与虚寒体质有关系,可以给他吃这种打口药。
二、孕期调养防误区,孕妇进补有窍门
彭鑫博士讲述:
孕期调养是多方面的,首当其冲的就是饮食,就是食疗。一般来讲,孕妇没有特殊的饮食,就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情况来补充一些营养。
一般对孕妇的营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:
第一,是营养比较丰富。
第二,是吃的食物要清淡,不能太油腻辛辣。
第三,是要容易消化。
还有一点也挺重要的,就是要按时和按量,不能暴饮暴食。
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医生,提议孕妇要控制自己的体重,不要饿了就狂吃,控制不住食欲,然后越吃越多。尤其是到了怀孕后期,胎儿基本的骨骼,内脏,还有脑神经等等都发育好了,要是孕妇吃的太多,一方面是孕妇的脂肪比例会上升很多,而且胎儿到最后长的也都是脂肪,而会影响顺产,要是特别胖的话,就不容易顺产。
孕妇进补有哪些误区?
一位孕妇的提问:
吃海参能生健康宝宝吗?
我听别人说孕妇每天要吃一个海参,这样就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。我怀孕的时候对海鲜过敏,所以我觉得太遗憾,现在还总对宝宝说,实在对不起,妈妈真的不能吃海参。
彭鑫博士回答:
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,认为孕妇就要像体弱的人一样多吃一些补品,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,要多喝鸡汤一样,都是误区。用中医的眼光看来,这种东西吃多了之后,反而会引起胎热,比如说多吃一些猪蹄、鳖汤、龟汤等等,都是产生胎热的最直接原因。
还有就是大鱼大肉,比如说海参、鲍鱼,尤其是沿海地带,有些人就特别提倡吃孕妇海参进补。孕妇对于这些东西不能吃太多,像海参、鲍鱼,还有一些龙虾,还有一些深海的蛤蜊等等,因为海水的压力很大,很冷,动物本身可以抗寒,它就比较偏热,人吃得多了,就容易产生内热,这种内热会遗传给孩子。另外吃太多油腻、油炸的食物,对胎儿也会有不良影响,还有就是高汤类的食物,都不能多吃。
对于不同孕期的饮食安排,北齐徐之才提出,在妊娠的第1、2个月,要“饮食精熟,酸美受御,宜食大麦,无食腥辛之味。”就是说,妊娠早期要有全面的营养,按孕妇的口味调配饮食,不要吃可能加重妊娠反应的刺激性食品。
因此,孕妇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:多吃五谷杂粮。五谷杂粮实际上都是植物的种子,那个种子埋在地里面,第二年可以长出一个完备的植物来,它是植物高度精华的浓缩。所以说,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这个饮食习惯?五谷为养,五谷杂粮是专门养身体的,这个东西一方面它是植物高度的浓缩,而且它有生机,它放在土壤里有生命力,可以发芽,可以长大。孕妇应该多吃一些这样的食品,让体内产生一种良好的生机勃勃的一种氛围。
在此,给孕妇推荐一款五谷杂粮的养胎粥:
把大枣、花生、枸杞子、莲子、桂圆(少放,如有内热就不能放),还有葡萄干、黑芝麻、山药、大米、小米等等放一起熬粥。我比较喜欢用小米,因为小米养胃,利湿。还可以放些黑豆,一起熬粥喝。味道很好喝,因为有葡萄干,有枣,味道香甜。
三、怎样缓解孕吐?
孕妇养胎注意
孕期的保养首先是要注意好休息,因为按照中医的话讲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,只要是你有正气,病*细菌公共场所都存在,为什么有人得病,有人不得病呢?不是说不得病的人都注射了疫苗了,或者以前得过然后产生抗体,也不仅仅是这样,没有抗体,没有注射过疫苗的人,正气足了他也不会得病。就像当年SARS一样,不是所有接触过SARS患者的人都会得一样,他有体质的差异。所以说一定要注意好休息,休息好了之后,内分泌平衡了,整个身体的免疫力就会提高,这个时候一些轻微的病*和细菌就不会侵袭。
其次是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,这些地方人非常多,尤其是超市、商场、汽车站、地铁站等等,这些环境、空气都不太好,可能空气中就存在很多种细菌和病*。
最后是要注意饮食。像前面所讲一样,孕妇的饮食要清淡有营养。尤其是在怀孕前三个月,胃肠道很容易引起反应,即早孕反应,出现呕吐,一呕吐,胃气往上逆,就很容易引起发热,内分泌就容易紊乱,如这时候再到处乱跑的话,接触被污染的空气,就很容易引起疾病。(请
早期孕吐处理
一位孕妇自述:
我的早孕反应和其他人真的是不一样。别人的都是早上吐的比较严重,我就跟着太阳走,太阳在的时候我就一点都不难受,太阳一落山,我就开始难受,就是*昏,到完全黑下来的时候,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。那段时间只能吃*瓜和西红柿,但是我又明白,这些是没有营养的,所以逼着自己捏着鼻子就吃那些所谓的我认为的有营养的东西。
彭鑫博士讲述:
*瓜我们从中医眼光看来是性凉的,像热性体质的孕妇,要吃一些凉性的食品它就容易平衡,胃肠会舒服些,有的孕妇甚至喜欢吃冰,这都是体内需要。西红柿的维生素比较多,铁性的成份比较多,可以补血,多吃也是有好处的。
这里有一些解妊吐的小方:
体质虚寒型的孕妇止吐小方:
姜汁。
把姜榨成汁,不用太多,一小勺就行了。因为生姜可以止呕,而且可以温胃。
甘蔗姜汁。
甘蔗榨汁,榨出一杯来。然后把这个生姜汁和甘蔗汁混在一起,放到火上去煮,煮开之后就可以喝了。因为甘蔗可以养胃,而且不伤正气,生姜汁它可以温胃止呕,两种和在一起,对于虚寒型的这种呕吐是非常适合的。
热性体质的孕妇止吐小方:
苦瓜汁。
苦瓜味苦性凉,可以往下潜热气,苦瓜汁两勺或者三勺,加上生姜汁半勺服用。
用中医的术语来讲这叫辛开苦降,辛开,辛味就是辣味,让这个气是开的,因为你呕吐的时候,必定胃脘部是收缩的,拘谨的,辛味把中焦打开,苦味让它降下来,一方面打开,一方面降,让这个肠胃活动起来。所以为什么到了夏天有一道菜叫做辣椒炒苦瓜,这就是辛开苦降,因为到了夏天,人的肠胃都不好,就没有胃口,然后用辛味把它打开,然后用苦味清清火,但这道菜不适合孕妇,就可以用苦瓜汁和生姜汁混在一起,如果是味道不太好的话,可放一些蜂蜜,或者是冰糖,然后掺上水喝,就可以治呕。
四、1-3岁幼儿期饮食、睡眠、寒温
1.小儿饮食原则(出自宋代名医陈文忠《小儿病源方论》):“养子若要无病,在乎摄养调和。吃热、吃软、吃少,则不病;吃冷、吃硬、吃多,则生病”
中国人体质不像寒冷地区的西方人,能够直接喝冰水,若吃冰冷食品,还需要更多自己的能量在体内加热;软的容易消化,而且不刺激肠胃;要吃少,幼儿一个特点是遇见好吃就贪吃,无控制力,容易因贪食而出现食积,吃撑堵住肠胃,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食量。让小儿稍微饿一点,没事。标准:“不要把小孩肚子吃得太圆太撑”就行了,饮食完之后,不是特别饱满的感觉,七分饱合适。
2.幼儿的食品多样化,以五谷杂粮为主,都很容易消化,这些都是种子,元气充沛,完全适合骨骼各方面的营养需求。(五谷:麦子麦面、小米、大米、高粱米、豆类)。有条件,吃些坚果类(花生、核桃仁、黑芝麻),打碎,放在粥里面。“花生+赤小豆”煲汤,很香,宝宝特别喜欢吃;花生磨成浆,放在稀饭里面,小孩喜欢吃。
彭博士儿子喜欢吃黑芝麻,黑芝麻磨成粉,更好吸收。
3.五谷为主,蔬菜水果为辅,蛋、奶、肉点缀一下,要少吃。80年代的世界卫生组织,提倡“蛋、奶、肉”为主的饮食框架,但在年全面修订,认为以前的饮食结构是错误的。以前“蛋、奶、肉”为主的饮食,是受欧美人影响,欧美人那么吃,全世界都受到影响。这是不对的,欧美人后来研究发现,这种饮食习惯,会导致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癌症的发病率增高,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已全面修订,即现在的“金字塔原则”。
蔬菜水果要吃当地、当季节的,不吃反季节的。比如秋天干燥,秋天出产的梨,就有很好的润肺效果;小儿风寒性感冒咳嗽,橘子烤一烤,烤热后,带橘络一起食用,可以止咳化痰。夏天的西瓜,叫天生的白虎汤,清暑热。
4.还有个观念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北方人就吃北方产的东西,不要吃南方的,容易上火或肠胃不适;南方人就吃南方产的东西。因为人跟大自然气候,相通。南方人到了北方定居,要入乡随俗,吃北方的食物,有益身体健康。
5.睡眠规律(年龄越小,睡眠越长)
1)新生儿,睡20小时。
2)2-3个月,睡16-18小时;
3)4-8个月,15-16小时;
4)9-12个月,14-15小时;
5)1-2岁,13小时每天,如晚上8点睡,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,中午再睡上一两个小时;
6)3-5岁,12小时;6-7岁,11小时;7岁以上儿童期9-10个小时。
家长应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特别是养成睡“子午觉”和早睡早起的好习惯。“睡子午觉”,“子时”晚上23点到1点,“午时”中午11点到1点,子时睡觉养肾,午时睡觉养心,这两个合一起,心肾一相交,身体就好。对成人来说也不要熬夜,晚上“子时”,是最有营养的“正觉”时间。
6.重视培养幼儿自主大小便的良好习惯。1岁多要培养小孩自己去上小尿盆。幼儿期大便一天一两次,有些小孩多一些,有些胃里有热的小孩,就少,两三天才一次,就需要调理。
7.让幼儿从小养成漱口和刷牙的良好习惯。有儿童专门牙膏盒牙刷。
8.为促进幼儿语言的发育,父母要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,抓住时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做好良性引导。大人不要给小孩说幼稚的话,正常说话就可以,小孩很快就学习,有利于小孩语言学习。小孩是开发系统,随时随地都在学习,经常冷不丁冒出一句广告语,在这个时候,就可以放大量传统文化经典,如《十三经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《唐诗宋词》,听多了,就会背。
提醒父母及周边人,不要在小儿勉强乱说话,他模仿能力很强,全部都听进去。小儿神态模仿也很强,父母和颜悦色,小儿就和颜悦色;有人凶神恶煞,小儿也会这样,或者眼神有一点凶狠。
9.幼儿寒温调节的四个要点:背暖、肚暖、足膝暖、(额)头凉。
1)背要暖。背上有很多重要穴位,特别容易感冒的有大椎穴、肺腧穴、风门穴之类,寒风一吹,特别容易感冒咳嗽,后背受凉,这个人特别容易得肺病。可贴身穿一件,棉质、棉花、或小毛背心。
2)肚要暖。夏天,中国人传统衣服是肚兜,护着肚脐,肠胃运化好,就不容易腹泻;肚子受寒之后,就会肠鸣,腹泻,拉稀。还有胃口不好,厌食,体重下降,都与腹部没有保暖有关。
3)脚和膝盖要暖。特别是冬天一定要穿袜子,把脚保暖好,膝盖不要露在外面,不要受风寒。古人说,小孩要是光着脚在凉的地板上走的话,晚上就尿频,这叫伤肾经。脚底足心处,有个大穴位,涌泉穴,是肾经的原穴,若涌泉穴受寒,肾经受寒,小便则频。
4)头要凉。特别冷的地区,室外需要戴帽子。平时不能捂住太多,出汗,容易捂出病来。如果1-3岁小儿特别反感戴帽子,戴好还自己拽下来,说明小孩不需要带帽子。健康的人,手脚温暖,额头是凉的,发烧额头才热,所以不要在让他捂得太多。“欲得小儿安,三分饥与寒”,这“三分饥与寒”与捂头有很大的关系,要让头保持清爽,要凉爽。
请渴望了解儿童读经教育的你
联系读经胎早教辅导师电话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