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口腔溃疡验方六则
口腔溃疡,中医称口疮或口舌生疮,是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。由于病因不一,伴发证状各异,治法亦殊。兹分述如下。
1.清泻脾胃法:此法为脾胃积热所致之口腔溃疡而设。脾胃积热,多由饮食不节,或嗜食辛辣香燥,或肥甘酒酪引起。其证除口腔溃疡外,每多伴有口渴饮冷,汗出恶热,尿*,舌红苔*,脉沉实或洪大等。当清泻脾胃。宜用泻*散(藿香、防风各9克,生石膏30克,栀子15克,甘草6克)加*连9克治之。大便干结者,更加大*6克,得泻则去。愈后,再用竹叶石膏汤调理之,则不发矣。
2.补气健脾法:此法为脾胃气虚所致之口腔溃疡而设。脾胃气虚多由饮食劳倦,或大病之后损伤脾胃之气引起。其证除口腔溃疡外,每伴有神疲气力,食少便溏,脉虚弱等。应补气健脾。用参苓白术丸守方治之,必效。
3.清心导赤法:此法为心火移于小肠所致之口腔溃疡而设。心与小肠相表里,经络相连。心经有火,随经传入小肠,即由心移热于小肠之证。此证除口腔溃疡外,常伴有心中烦热,不寐尿热,尿痛,尿血,舌尖红,脉数等。应清心导赤。用导赤散(生地15克,竹叶、木通各9克甘草梢3克)加*连9克,连翘15克治之,每收捷效。
4.益气生津法:此法为脾胃津气亏损所致这口腔溃疡而设。此证多由温热之邪侵入人体,损伤脾胃之津气引起。其证为口腔溃疡伴心烦口干,精神倦怠,不饥不食,渴而饮少,汗出短气,舌红苔少,脉细数等应补益脾胃之津气。宜用仲景麦门冬汤(麦冬18克,人参、半夏各9克,大枣4枚,粳米30克,甘草6克)加石斛、乌梅各15克治之。
5.滋阴清火法:此法为阴虚火旺所致之口腔腔溃疡而设。阴虚火旺多由思劳心致心阴亏损,或热病后损伤肾精引起。口腔溃疡伴有心烦不安,失眠多梦,舌尖红,苔少或无,脉虚数者,为心阴亏损之候。应滋心阴,清心火。用*连阿胶鸡子*汤(*连6克,*芩、阿胶各9克,白芍15克,鸡子*1个)化裁治之,甚验。口腔溃疡伴有咽干夜剧,腰酸腿软,遗精或早泄者,为肾虚火旺之候。应滋阴降火。宜用知柏地*丸治之。
6.温补阳气法:此法为阳虚所致之口腔溃疡而设。其因多由素体阳气不足,或过汗,或大病久病后伤及阳气引起。脾阳虚而证见腹冷而胀时痛,大便稀溏,食少无味,苔白,脉沉弱者,宜用理中丸,或更加木香、砂仁治之;肾阳虚而证见畏寒不热,腰脊冷痛,阴头寒冷,或阳痿滑精者,宜用金匮肾气丸治之;脾肾阳气俱虚者,宜用四神丸,或更加制附片治之。上述治疗,均为每日1剂水煎服,药丸每次1丸,日2次宜守法守方,并均可取得满意之效果。
治小儿鹅口疮
处方与用法:细辛3克,研细末置患儿肚脐内,以平脐为度,再用胶布覆盖固定,2日后去掉。
功效:调节阴阳,化湿醒脾,主治小儿鹅口疮,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,可见于颊黏膜、舌面及上腭等处,有时可蔓延至咽部,不易擦掉,强行揩去,容易出血。如病变累及食道、气管、支气管、肺泡时,会出现吞咽困难、恶心呕吐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声音嘶哑等。
五倍子治疗口腔疾病三则
1.五倍子15克,加水毫升,煎取药汁毫升,日分3次,含于口中,10~15分钟后吐去。7天为1个疗程。禁食辛辣、刺激性及油腻食物。实火、虚火所致的牙龈炎皆可用本方。
2.五倍子12克,打碎,加水毫升,武火煮沸,改用文火缓煎15分钟。取汁液毫升,候温,喝一大口,含漱,不要咽下,片刻后吐出。连续含漱3次患部即止痛。为巩固疗效,可再连续含漱数次。治咽喉疼痛、慢性咽炎、牙龈炎,效果较好。
3.五倍子30克,研为极细末,取2/3以冷水调成糊状,敷于牙痛相应部位之腮颊红肿处。余下的1/3频搽牙痛处。每天7~8次。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难止。
注:以上验方仅供参考,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来源
《民族医药报》
值班编辑
毛凯亮
值班主任
张海波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