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到了,天气干燥的不像样,宝宝的嘴里起了白色的小泡泡,在网上查了资料以后,才确认是口疮...
宝宝口里常见的口疮、疱疹、小疾病,妈妈们要怎么护理呢,这些知识知道的越早越好:
一、像奶渍一样的“白斑”——鹅口疮
有的宝宝口腔上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,黏着在口腔壁上,用棉签擦也擦不掉。这可能是宝宝生了鹅口疮。
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,症状就是在唇内、上颚、舌头上出现乳白色斑膜,形似奶块。
随着病情加重,白斑会连成片,宝宝出现口干、烧灼感和疼痛感,因此烦燥拒食。
如治疗不及时,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喉、气管、食道,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念珠菌感染,出现吞咽困难。
这种口腔疾病多见于免疫机能低下的早产婴儿,曾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,极易被感染。
治疗方法:妈妈乳头清洁不彻底、手指不干净、乳具消*不严格,都容易让白色念珠菌趁虚而入。
如果平时清洁工作不到位,就算使用药物暂时控制住病菌,一旦停药,病菌还是会长驱直入。所以,做好清洁工作,彻底杜绝感染源头,才是治愈鹅口疮的关键。
二、俩月不到的小娃出了“牙”——上皮珠,民间称“马牙”
有的妈妈发现宝宝上颚到齿龈边缘有两颗*白色像米粒一样的东西,很像牙齿。
可宝宝还不到两个月大,怎么会长牙?这可能是民间所的“马牙”
“马牙”的学名叫上皮珠。
偶然情况下,宝宝口腔内部分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,角化为上皮珠,长期留在颌骨内,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被排出,于是就出现在牙床黏膜上,成为妈妈们看到的“马牙”。
治疗方法:出“马牙”的宝宝会像出牙期的宝宝一样,有烦躁、爱摇头、咬奶嘴甚至拒食等表现,这是因为出“马牙”的位置有发痒、发胀等不适感
。
一般来说,“马牙”不需要做处理,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,“马牙”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。
千万不能用布去擦或拿针去挑“马牙”,这样会造成宝宝口腔粘膜损伤,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。
如果“马牙”过大,影响宝宝吸奶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消*针来进行处理,把“马牙”的内容物清理干净,即可愈合。
三、捂出来的口疮
宝宝出现爱流口水、不爱吃奶,一吃奶就哭闹,睡不好觉,很烦躁,还有点低热,可能是口腔溃疡了。
口腔溃疡属于口腔黏膜病*感染性疾病,致病病*是单纯疱疹病*(简称HSV)。小宝宝发生口腔溃疡,多是由于心脾积热,就是吃得多,穿得厚,以至于干扰到自身免疫系统,使病*趁虚而入。
大一些的宝宝进入口欲敏感期,开始把各种物品放进口中探索,一些硬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,形成溃疡。
治疗方法:妈妈们平时要注重宝宝的饮食营养搭配,多吃水果蔬菜。还要注意宝宝口腔清洁,保持口腔卫生。
少让宝宝吃那些会给口腔黏膜造成刺激的食物,比如过硬的糖、坚果,提醒宝宝改正咬舌、咬唇等习惯,保护口腔黏膜。
一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做好清洁工作,确保口腔卫生,避免病菌入侵和发作,这是减少宝宝发生口腔疾病的最有效方式。
新生儿每次吃完奶都喝几口温水,冲净口中奶液,能有效减少细菌孳生。
严格保持乳具和餐具卫生。
母乳喂养的宝宝,妈妈要保持乳头清洁;人工喂养的宝宝,奶瓶及奶嘴要做好消*处理;添加辅食的宝宝,请单独使用一套餐具,避免餐具混用造成病菌感染。
二、别动不动就用纱布擦拭口腔
很多妈妈都喜欢用干净纱布蘸水给宝宝擦拭口腔,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清洁目的。
然而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细嫩,稍不留意,纱布就会损伤宝宝稚嫩的黏膜。
口腔因其温暖潮湿的环境特点,本身就存活着大量细菌,当口腔黏膜受损,一些致病菌立刻就会侵入繁殖,引起口腔炎症。
三、拒绝一切刺激口腔的行为
跟纱布擦拭的刺激行为同理,任何可能对宝宝口腔黏膜造成损伤的行为,妈妈都应坚决SayNo。
奶瓶宝宝如果吸奶速度慢或吃吃停停,妈妈千万不要用橡皮奶嘴去顶宝宝的口腔,催促宝宝吸吮,这种刺激过于频繁,容易损伤宝宝口腔黏膜。
注意控制宝宝的食物温度,切忌过热,37摄氏度即可,以免烫伤宝宝娇嫩的口腔黏膜。
如果发现宝宝有咬嘴唇、啃硬物的行为,温和地制止,耐心地告诉宝宝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,帮宝宝养成好习惯。
四、不轻信“经验之谈”
很多细心的妈妈,经常观察宝宝口腔,生怕有异常情况没及时发现。对于宝宝嘴里的异样,心急的妈妈会立刻着手处理,生怕延误“病情”。
事实上,类似“马牙”“地图舌”等情况,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如果听从“经验之谈”,用尽方法去除异常,反而会给宝宝增添痛苦。
面对异常情况,不要道听途说,尽可能多地查询专业资料,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